c、蹲鱼:在这里“蹲”和“糗”的含义差不多。区别在于蹲鱼一般是指在水库、湖泊等大水域猎守个体较大的鱼类的行为。蹲鱼除了需要做重窝,也同样需要长时间的守侯。由于鱼类在各个生长期皆有不同的食性,所以蹲鱼时对鱼饵的选用也非常讲究。在水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并且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藻类是水蚤的食物,水蚤又是鱼类的食物等等。能量和营养素在不同生物间传递着,从而形成一种食物的路径,我们把这种路径称为“食物链”,也叫“营养链”。除了水体生态系统中自然形成的食物链之外,受风雨等自然力量的驱使,也会将陆地上的一些含有营养成分的物质带入水中。有些物质因没有被鱼类及时吃掉便会在水中发酵、腐烂,物质的分解者主要是各种细菌和真菌。在物质被分解的过程中会产生和挥发出一些特有的气味或味道,而鱼类大脑对嗅和味的感受来自记忆,对这些可以提供食物方位的气味或味道,鱼类则是非常敏感。故此,在大型水域蹲守大鱼时,鱼饵的仿自然力越强其渔获就会越丰。 d、溜边:鱼类的产卵季节随不同的生长地区也有所不同。以鲤、鲫为例,海南岛和珠江流域产卵季节1月~3月,2月~3月为产卵盛期;长江流域为3月~5月,盛期为4月~5月,东北地区的鲤、鲫产卵开始于5月末至7月。鲫比鲤产卵期略迟一些,卵分批产出,产卵期较长,一般为4月~7月。鱼类喜欢在江河、湖泊、水库的沿岸浅水多水草的地段产卵,浅水域在垂钓中通常是指水深不足1M的垂钓水体。当鱼类进入产卵期后,垂钓时把钓位定在浅水域会有不错的收获。在浅水域垂钓其用饵应以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的鱼饵为主,即使在竿坑,饵料的呈味度也不需要过高。另外,鱼类在运输当中因水箱深度有限,肌体开始逐渐释压。当被投放到池塘后,因水体压力过大,鱼类会游向水位比较浅的水域,以便逐步适应水的压力。还有就是当水质发生恶化时鱼类也会溜边。 e、探底:在伏天水温偏高时,可以尝试到水位较深的水域垂钓。垂钓中我们习惯将水深超过3M的水体称之为深水域。冰钓时大多会选择在深水位,如果环境安静的话,鱼类也会到浅水域活动。除了冰钓之外,一般在深水域垂钓都需要做重窝。由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较大,窝料从水面下沉到水底后所着陆的面积也会很大,所以窝料少的话很难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窝气。同样的道理,鱼饵的呈味度也要相应的提高。在春秋两季探底做窝时,窝料的呈味度可以降低使用,这是因为下水层的水温相对要低于中、上层水温的缘故。 八、鱼饵及诱食剂的使用方法: 当对如何选用鱼饵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接下来怎样使用鱼饵又成了新的问题。新手用饵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相信自己,用别人开的饵钓不到鱼会心不在焉,而用自己开的饵钓不到鱼则会心浮气躁。因此,调整鱼饵的状态以适应不同的垂钓方式,掌握配料的基础以面对复杂的垂钓环境,是渔友们必须要了解和学会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把以此相关的知识介绍给大家: ①、鱼饵的状态调整与作用: 说到鱼饵的状态,很多垂钓初学者会误认为是就是鱼饵的软硬程度,其实不仅如此。鱼饵的软硬程度只能说明鱼饵含水量的大小,除此之外还应该包括鱼饵的雾化、比重、缓释效果等等。 a、雾化:雾化是指鱼饵入水分解后所产生的一种物质游离状态。鱼饵中所含有的诱食因子在这种物质游离状态下极易扩散,从而发挥出最好的诱食作用,这就是我们力求鱼饵能达到雾化的目的。但目前仍有很多渔友对此并不了解,盲目推崇鱼饵的雾化效果,以致于认为鱼饵不雾化就不能钓到鱼,等等。在一般情况下,错误的观念大多源于无知。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有句俗话说:“人太谨则无智、水太清则无鱼。”,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俗语的后半句:“水”太“清”,单从字面上看,给人的感觉是说水体的透明度很高,假设水中有鱼一定能看的清清楚楚。“水太清则无鱼”,那么,这句话就应该理解为鱼是不能在透明度很高的水体内生存的,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水”之所以太“清”是因为水体中严重缺乏鱼类赖以生存的各类营养物质,包括食物,而这个“清”并非是单指水体的透明度。没有食物,鱼类当然不能生存。那么,我们再看看与“清”相反的“浊”:鱼饵的雾化会使水体的局部变“浊”,但“浊”也并不能代表水体中各类营养物质的丰富。在水体中,由于各种物质的游离或沉积物的卷起都会造成水体的混浊,鱼类在会这些物质当中去寻找可能存在的食物,而并非是喜欢生活在“浊”的环境当中,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假如鱼饵本身缺乏诱食的性能,即使入水后雾化的效果再好,对渔获的结果也是毫无帮助。物质能够在水中游离,说明鱼饵原料的比重轻。那么,要使鱼饵达到理想的雾化效果,首先要选用物质在比重上较轻的鱼饵原料,其次是鱼饵原料的组织结构越细小越好,开饵后其鱼饵的粘稠度也不能过大。 b、比重:比重是物质单位体积的重量与同等单位体积的水的重量之比。对鱼饵比重大或小的掌控与垂钓方式息息相关。垂钓中我们习惯把所在的垂钓水体分为上、中、下三层,反映到垂钓方式上就是钓浮、钓半水和钓底。钓浮也可以说成是浮钓,叫法有别但意思相同。有些鱼类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如鲢、鳙、白条等等,浮钓就是针对这些鱼类的生活习性所采用的一种钓法。浮钓用饵在入水后所下沉的行程最短,下沉的速度也最快,这就要求鱼饵的自身比重要轻,开饵时所用的水分也不能加的过足。浮钓除了针对鱼类的生活习性,很要根据水质的变化,在水体缺氧、水质出现恶化时,采用浮钓的方式进行垂钓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另外,仿生饵的使用也是浮钓的一种方法;半水钓同样也可以叫做钓半水。在海钓中,从不同的水层去寻找鱼类的游弋带是渔获大小的关键。而在淡水钓中,半水钓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才会采用的一种垂钓方式。例如水底恶化、做窝过重等情况出现时,即使是长期生活在水体底层的鱼类也会离底而起。这时就应该采用钓离底或钓半水的方法进行垂钓。另外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当鱼在数量上密度过大时也会使鱼类离底,这是因为鱼类有抢食的习性所造成的。鱼饵由水面往水底下落,因水底鱼数太多,有抢不到食物的鱼类便会纷纷游向鱼饵的落水处,在垂钓中出现的“截杀”现象就是这样发生的。可以这样说,只要有“截杀”现象的出现,在一般情况下就会有好的渔获。至于在鱼饵的状态调整方面,半水钓与浮钓类似。底钓是最常规的垂钓方式之一。底钓用饵状态要柔软,鱼饵中水的含量要饱和。根据垂钓水体的深浅来掌握鱼饵的比重,也就是说,水深则鱼饵的比重要大,同时鱼饵的体积也相应要大一些,相反则小。闹小鱼时要求鱼饵的粘稠度要高,尽量减少鱼饵的散落;鱼饵的比重要略大,这样可以加快鱼饵入水后下沉的速度,以避免上、中层水域中小鱼的干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