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钓鱼资料库 > 鱼饵饵料 >

鱼饵及诱食剂对垂钓的作用(3)

------分隔线----------------------------

b、雨天:云、雨、雪、雹、雾、露、霜都是水的家族成员,太阳照射到江、河、湖、海使水蒸发,水蒸气上升到气温较低的高空,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形成浮云。若再遇到冷空气,小水珠逐渐增大成为大水珠,当大水珠越来越重,克服上升气流的支援,下落到地面,这就是雨。小雨钓滩,大雨钓渊,宁钓雨后,不钓雨前。雷雨之前气压较低,敏觉令鱼类对欲将发生的环境变化而感到焦躁不安,大部分鱼类基本上已经停止摄食。雨后初晴,雨水可以造成水体温度的降低,使得水体内溶解氧大量增加。在适宜温度和同样的天气条件下,溶氧和水质对于鱼类的摄食就起到了主要的促进作用。因而在雨天或雨后垂钓,鱼饵的呈味度不要求过高。小雨天气,池塘周边的雨水积流归纳,顺地势淌入池塘。由于外来的雨水会带来很多冲积物,因此鱼类大多喜欢游到有水流入塘的区域去觅食。而在大雨瓢泼时,由雨水汇成的溪流逐渐升成为洪水,来势凶猛且浑浊不堪,这会使得鱼类退避三舍。此时垂钓应该找水位较深的地方下钩,并且用饵也要适当提高鱼饵的呈味度。
c、雾与阴霾天:雾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后飘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气象上把大气中悬浮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阴霾天气。有雾则说明气压低,对冰钓影响不大,但对正常垂钓却有着明显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有雾则无风。雾与阴霾阻碍了阳光对水体的照射,使得水生植物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因而水体中大部分的溶解氧失去了来源。又因无风力作用,空气中的氧分子也不能介入水中。因而雾天与阴霾天会导致水体内严重缺氧,由于光线不足且气压过低,致使水体内的鱼类极易进入应激状态。所以,雾与阴霾天气不适宜外出垂钓。偶尔在类似天气垂钓时,应该选用含抗应激药物的鱼饵。
④、鱼饵及诱食剂与垂钓环境的关系:
人们所在的周围地方与有关事物,一般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而垂钓所涉及到的纯粹是自然环境。与水体环境相关的内容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下面再介绍一下垂钓水域水底与用饵的关系:
a、净底:净底一般有石质、石砾质、沙质三种。在自然水域中,有净底的水域,大多水体中营养含量低且水体呈味度也低。垂钓时不适宜打重窝,应该已抛竿做窝为主。钓饵的呈味度不要求过高,应以营养成分含量高的鱼饵为主,特别要注重鱼饵的适口性。在人工水泥底的池塘垂钓与上述有所不同,虽然都是净底,但区别很大。用饵还需要以池塘水体的水质为择饵的依据。有很多渔友在垂钓时都会犯同一个毛病,即不打重窝就认为诱不到鱼。尤其看到别人打重窝后,自己从心里就开始沉不住气了,非要与别人在做窝上叫劲。至于为什么要做窝和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做重窝,缺乏必要的认知性。另外,在用饵上也有一个通病,就是在垂钓中当看到别人中鱼而自己无获时,很多渔友便开始六神无主,怀疑自己的钓饵“力”道不强,把身边能找到的味“窜”的鱼饵或“小药”统统添加到钓饵中去。殊不知当初所用的钓饵就很可能已经在呈味度上偏高了,而后来的变本加厉也只能巩固继续无获的结果。
b、草底:植物有陆生和水生两种。水生植物的种类很多,以其特性区分主要有沉水性植物、浮叶性植物、挺水性植物、浮水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植物和藻类利用自身的叶绿素将可见光转化为能量(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驱动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光合作用。它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生化反应过程,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水体中如有水草茂盛,则说明该水体的含氧量高。在含氧量高的水体内,一般水体的呈味度都偏低。所以,在垂钓时不宜使用呈味度过高的鱼饵,而营养成分含量高的鱼饵在这时使用其效果则极其显着。
c、泥底:淤泥指的是在静水和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含有机质的细粒土。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当天然孔隙比小于1.5而大于1.0时,称淤泥质土。我们通常把有这种拥有淤泥的垂钓水底称为泥底。淤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挥发性物质,因此,水体的呈味度相对偏高。用饵则应选用呈味度也相对较高的鱼饵。
d、虫底:在垂钓中常用的红虫也叫血虫,是摇蚊幼虫的一种。摇蚊幼虫是昆虫纲双翅目摇蚊科幼虫的总称,也是淡水水域中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之一。摇蚊幼虫在各类水体中都有广泛的分布,其种类也很多,在全世界已经鉴定的约3500多种。其生物量常占水域底栖动物总量的50%~90%,是水生食物链网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红虫大小适宜,适口性好且营养全面,蛋白质含量为41%~62%,脂肪为2%~8%,热量为4卡/克。是鱼类的优良天然饵料。在有红虫生长繁密或经常使用红虫垂钓的水域,通常被渔友们称之为“荤坑”。在“荤坑”垂钓时,如果单纯使用以粮食作物(植物蛋白)为主的商品饵其效果必然很差,这是因为“荤坑”里的鱼类由于长期摄食红虫而形成“偏口”的缘故。红虫的血液和体液是鱼类敏阈值范围内最容易接受到的“波段”,以敏觉来感知红虫的存在远比用嗅觉和味觉去感知其他商品饵的存在要容易的多。因此,在“荤坑”垂钓时如用商品饵最好在开饵时添加一些血液,如鸡血、鸭血、羊血和牛血等。新鲜的血液可以在低温下保存120小时,过期其效果明显下降。使用血液充当添加剂既不易保存又不卫生,实属无奈之举。血粉与新鲜血液在使用效果上相差甚远,即使勉强取而代之,在“荤坑”中使用也很难奏效。因此,适合“荤坑”使用的添加剂的确有待于开发。
⑤、鱼饵及诱食剂与垂钓方式的关系:
由于垂钓方式的不同,在用饵选择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为使渔友能够对用饵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下面列举一些示例:
a、快鱼:竿坑放钓,会间接性的向池塘内投放一些鱼类,以供渔者垂钓。刚刚投放鱼之后,池塘内鱼的密度显然要大于往常,假如鱼饵使用得体的话,很容易出现“连口”的现象。我们通常把钓这种新投放的鱼称之为打快鱼。一般情况下,在投放鱼的当天,来垂钓的渔友也会比往常要多。那么,往池塘内打窝或抛竿所投放的饵料也会相应的多,很容易造成水体呈味度的上升。故此,在这时垂钓就应该适当提高鱼饵的呈味度。
b、糗鱼:糗”是一个方言词语,糗字的本义是指炒熟的米麦等谷物。后来“糗”的词义进一步发展,其主体就不光是面食,而且还可以指人。长时间闲呆在一个地方,济南人也说作“糗”。在池塘经过长时间的垂钓后,鱼的密度会越来越小,池塘内残留的几乎都是些曾经被钓跑的老鱼。老鱼也被人们叫做“猾口”鱼。钓这种老鱼难度很大,所以一般渔友不愿前往。在鱼少且垂钓者也少的情况下钓老鱼,这种长时间的守侯被我们称之为糗鱼。因为鱼饵投放量的减少,水体呈味度也会随之下降,所以用饵的呈味度也应注意不要过高。另外,鱼类之所以会出现“滑口”现象,是因为它们的记忆功能在起作用,在此时垂钓使用一些非常规鱼饵其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再有就是,因为“滑口”鱼大多都曾经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创伤,导致“滑口”鱼类的肌体或多或少都会处于应激状态中,因此在钓饵中必须要适量添加一些抗应激类的药物,以适应鱼类的需求,从而提高钓饵的诱食作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最新评论 进入评论页>>
发表评论 进入评论页>>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评价:
名字: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论坛热帖